宜兴均陶三大特色第三个就是釉。釉的作用除了不粘尘、增加牢固度、不易渗漏,还起到美观、漂亮、装饰的作用。陶瓷是一种火与土的艺术,而宜兴均陶釉是采用本地的资源来进行研究配制的,釉是靠火的作用进行了质的改变,在窑中熔融与均陶坯体相结合、牢牢的结晶于作品表面,形成了美丽的色彩。 一般陶瓷制品覆盖在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玻璃质薄层是用各种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而均陶(就是宜兴陶)釉有它的个性,首先宜兴的地理位置是江浙皖三省交界处的丘陵地带,是天目山脉,东边紧靠太湖,这个地方制作均陶釉的资源非常丰富。 早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了用岩石和泥巴制成釉来装饰陶瓷了。由于是就地取材,再加上均陶的形和大拇指堆花装饰的个性特色,几千年来宜兴陶的制作没有中断过,延续性比较好,所以充分利用本地的土材料,制作的釉与众不同,与其他产地的釉各有千秋,而绝不雷同。 宜兴均陶作品上的堆花技法是世界“一绝”,故它的特色一直是在宜兴地区生根开花。就地取材的原材料是它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是人文背景、风土人情、艺术氛围。堆花画面有似国画之处,但又与国画区别很大。似浮雕,但与浮雕又不同,它形成了自己独立富有地方特色魅力的民间艺术。它不以颜料为主,色泽朴实大方、有泥气、有泥韵。所以它所需的釉与一般陶瓷的要求不同,一般薄层透明釉效果不佳,也不适宜用一般色彩的色釉。最好的釉还是宜兴地区特有的本土材料制成的本地土釉。本地土釉的材料是太湖流域、丘陵地带含铁量高和含钙量高的泥浆釉。如明代的青灰泥浆釉大缸(图12),这件堆花大花缸是宜兴地区明代有代表性的青灰泥浆釉作品,釉的原料是用纯宜兴丘陵山区长年积累在水塘里含钙量高的泥浆做成的。古朴稳重、有一定的透明度,但又不那么鲜明,亚光效果,与画面结合的恰到好处。如清代的铁红泥浆釉(图13)这件清代的铁红泥浆釉作品,使用太湖周边含铁量较高的泥土,加上丘陵山区的含钙量较高的泥浆研制成的铁红釉,施在堆花作品上,效果很好,使大拇指堆花画面的指法更能体现出来,所以在那个年代,画面作品里突出大拇指指法里面的“撕”,衬托得非常高贵典雅。
图12 (明)青灰泥浆釉
现在新研制开发的泥浆釉“青铜古韵釉”,“青绿茶末釉”等,全用宜兴本地土材料,在以往历史上的土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稳重大方,更能体现陶的本质感觉和作者的思想深度,与画面结合得更得体,更彰显个性。另外还有一个优点,不易釉裂。 宜兴均陶的均釉很出名,日本早在晚清就大量进口均陶的均釉作品,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进口过均釉作品,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均陶釉有天青、天蓝、芸豆、绿釉等,尤其以蓝均釉为多。蓝均釉在均陶釉系列中是一个重要品种,均陶历史上几代有名的作品,都施这种釉。(图15-图17)
图15 (明)青灰泥浆釉
宜兴均陶釉以就地取材为主,它的地方原料很有特色。一方土地养一方人,宜兴太湖流域的泥土含铁量较高,制成泥浆后由于天然原料,制作手法特殊,配上另一种泥浆,即石灰岩山脉周围的积水潭里含钙量高的泥土,再加上流入的许多有机物,经过年久日长的陈腐,用这两种泥浆做主要原料,制成亚光透明釉。 蓝均釉、羽均釉、流均釉等,其中的一种特殊原料叫“窑汗”,这种“窑汗”是江浙皖交界丘陵地带“馒头窑”用松柴烧石灰冒上窑顶的“汗”,日积月累积多了,把它取下来再加上以上两种泥浆做主要原料,烧制成品后出现的结晶花,风韵独具。 绿釉中的一种主要原料是长兴李家巷一带含铜量较高的土,因为历史上李家巷那里是一个炼铜基地,长年累月倒下的废渣连同那里的土混合在一起,制成泥浆釉,烧成的作品显得肌肤清韵。 宜兴均陶釉有着显著的装饰艺术效果,也是宜兴窑口值得自豪的地方之一。几千年来宜兴就有以泥浆作为陶器表面装饰的技法,到汉代就有用含钙量较高的泥土浆,增加了流动性制釉。至明清已创造出多种装饰釉,明代以“欧窑”欧子明为代表的陶工,清代“葛窑”葛明祥、葛源祥兄弟为代表的陶工,就以各种绚丽多彩的釉著称于世,有天青、天蓝、芸豆、羽均、甜白、葡萄紫等。清代到解放初期以均蓝釉最为出名,《匋雅》一书中就赞美:“灰中有蓝晕、艳若蝴蝶花”,“欧窑妍且姱、绚丽若晨葩”。到现代则是以“青铜古韵釉”“青绿茶末釉”最为独特出彩,从明亮耀眼走向古朴、稳重又不失大气。 经过数百年积累,均陶研制出几十种五彩缤纷、古朴典雅、装饰效果极佳的釉,由于施釉操作手法不同,效果也随之变化多端。有的青铜味十足,非常有古味;有的肌理效果突出,富丽明快;有的釉与堆花画面融合,更显作品品味。现在拓宽了均陶的装饰理念,在创意思维中显示时代精神,为均陶的创作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宜兴均陶的生命力更加蓬勃旺盛,灿烂辉煌。 方卫明
方薛斐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工艺美术师 |
| 漯河市德泽陶瓷博物馆 ( 豫ICP备2020026402号-1 )
GMT+8, 2024-11-23 07:10 , Processed in 0.147681 second(s), 17 queries .